星期一, 7月 02, 2007

人性革命──轉變我們的生活方式

「滿足欲望」和「幸福」是兩回事。如果不把兩者分清,那麼,蘇格拉底所說的「搔着痒處過一生」似乎就是幸福的人生。
過著只顧享樂的生活,欠缺更高層次的人生目標,那真正幸福只是個虛無縹緲的目標。幸福之道不在於積存物質的財富,而在於讓內心世界變得更豐裕、廣大。
所謂「幸福」就是「內心的充實」。人不應只顧自己。唯有為他人的幸福努力,內心才可變得更充實更有深度。
朝向以「自他皆幸福」為目標的人生,不正是「人與人」、「人與自然」的共生之道嗎?
大乘佛法中有所謂的「菩薩」的人物典範。
「菩薩」所指的,是那些可以將自己的利益擱著不理,勇於為他人濟苦救難的人。
對菩薩來說,為他人盡力,自己也會跟著成長和感到喜悅。「利己」和「利他」其實是一體的。不「利他」就無真正的「利己」可言。
菩薩不畏地獄之苦,最怕忘却利他之心,因為那意味着失去自己存在的意義。
菩薩並非甚麼特殊的人物。每個人本來都具有尊貴的「菩薩心」。這就是佛法的生命觀。根據這個見解,無論出自任何宗教或文化背景,為他人奉獻的人都是「菩薩」。
任何人在任何境遇都可為他人盡力。那是不需要甚麼特別的身份或立場的。
簡單來說,菩薩道就是「鼓勵別人」的生活之道。鼓勵不是從可免於受影響的遠距離給的。要鼓勵別人,就必須投身於苦惱之中,在社會的濁流中赤足跋涉,讓生命發放光輝,窮一生之力為他人送上勇氣與希望。人類可於這樣的生活中品味生存於世的意義,並體會無限幸福與歡喜。
把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方式,改為貢獻他人的生活方式,這就是「人性的革命」。
就算直視著人類所面對的重大危機,我也不會淪於「末日思想」。因為我深信,不宣揚恐慌,以希望來引導,人類才可方向無誤地往前邁進。
「人性的革命」才是希望的關鍵詞。那是所有人都可以自身為主體而展開的革命,而這種革命是沒有任何犧牲流血的。
個人傳至另一個人,當浪潮達到某個程度的時候,全球社會就會出現巨大的變革。
「由現在開始吧!」──亦即是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開始革命!
(摘自國際創價學會中文網頁)

高齡社會的生存之道

 把年老看作是走向死亡的衰老時期,或是走向人生完美終結的時期?把它看作是走下坡,或是生命的昇華?造成人生富饒程度的天壤之別,只是微妙的一念之差。
 縱使手握無數財富和權力,也絕對逃不過死亡這個定數。
或許只有當人意識到人生歲月有限,才能夠真心誠意地追求「更美好的人生」、「更有價值的人生」。
但願晚年能如承諾翌日亦是晴天的無限夕陽一般,燦爛盡顯,光輝四射,向未來的世代送上希望的光明。
即使不是大文豪,也可為後世有所遺留。那就是我們那不可磨滅的人生軌跡。
人生軌跡是否充實,一切都儼然地刻印在我們心胸之中,而其中最為精彩的章節,往往是在苦鬥中完成的。
能夠自豪地宣稱:「我曾如此奮鬥,我是如此熬過來的」、「我一生無悔」,證明了人生是勝利的。
為了讓人人最後皆能斷言「人生多美好」而互相鼓勵――這是高齡社會應朝往的方向。
思考高齡社會的問題,不應只停留在政策層面上。它為我們製造了絕好的機會,讓我們思考自己本身的生存之道。
(摘自國際創價學會中文網頁)